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也被称为“脑机接口”,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即使不通过直接的语言和行动,大脑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借由这条通路向外界传达。

    人机界面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两种。在非侵入式人机界面中,脑电波是通过外部方式读取的,比如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可以解读脑电图活动。以往的脑电图扫描需要使用导电凝胶仔细地固定电极,获得的扫描结果才会比较准确,不过现在技术得到改进后,即使电极的位置不那么精准,扫描也能够将有用的信号捡取出来。其他的非侵入式人机界面还包括脑磁图描记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

    为了帮助有语言和行动障碍的病患,美国、西班牙和日本的研究人员近年来已经相继开发出了“意念轮椅”,这些装置都是利用外部感应器来截获患者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然后将信号编码传递给电脑,再由电脑分析并合成语言或形成菜单式操控界面,来“翻译”患者的需求,并让轮椅按照这些需求为患者服务,让他们真正做到“身随心动”。

    去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医学博士生亚当·威尔逊戴上自己研制的一种新型读脑头盔,然后想了一句话:“用脑电波扫描发送到Twitter上去。”于是这句话出现在了他的微博上。由于技术限制,该设备每分钟只能输入10个字母,但却显示了可观的应用前景。闭锁综合征患者(意识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的病人)和四肢瘫痪者都有望依靠大脑“书写”文字、控制轮椅移动来重新恢复部分功能。

    而侵入式人机界面的电极是直接与大脑相连的。到目前为止,侵入式人机界面在人身上的应用仅限于神经系统修复,通过适当的刺激,帮助受创的大脑恢复部分机能,比如可以再现光明的视网膜修复,以及能够恢复运动功能或者协助运动的运动神经元修复等。科学家还尝试在全身瘫痪病患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并成功利用脑电波来控制电脑,画出简单的图案。

    美国匹兹堡大学去年在开发用大脑直接控制的义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在两只猴子大脑运动皮层植入了薄如发丝的微型芯片,这块芯片与做成人手臂形状的机械义肢无线连接。芯片感受到的来自神经细胞的脉冲信号被电脑接收并分析,最终可转化为机械手臂的运动。试验结果显示,这套系统行之有效。猴子通过思维控制机械手臂抓握、翻转、拿取,行动自如地完成了进食动作。

    除了医疗领域,人机界面还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应用。比如家庭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是谁在房间里面而自动调节室温;当人入睡之后,卧室的灯光会变暗或者熄灭;如果有人中风或者突发其他疾病,会立即呼叫护理人员寻求帮助。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机界面都采用的是“输入”方式,即由人利用思想来操控外部机械或设备。而由人脑来接收外部指令并形成感受、语言甚至思想还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

    不过,神经系统修复方面的一些应用,比如人工耳蜗和人造视觉系统的植入,可能开创出一条新思路:有一天科学家或许能够通过与我们的感觉器官相连,从而控制大脑产生声音、影像乃至思想。但与此同时,随着各种与人类神经系统挂钩的机械装置变得越来越精巧复杂、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且逐步拥有远程无线控制功能时,安全专家们就要担心“黑客入侵大脑”的事件了。

美研制意识控制直升机 帮助人们保持镇静状态

悠悠

2012年11月19日08:46    来源:科技日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1119/c1007-19618497.html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一家公司最新研制一款遥控直升机,它并非由操纵杆进行控制,而是通过大脑思维。

  美国“迷箱轨道(Puzzlebox Orbit)”公司使用一个耳机状装置监控脑电波,并保持某种符合要求的状态向直升机发送操作指令,例如:使用者处于放松状态下。在过去两年里该公司制造了适用于教室和电视节目的大脑控制直升机,目前在Kickstarter网站以190英镑的价格进行销售。

  该公司创始人说:“目前我们正在制造和出售这种奇特的新型玩具,当我们完成这款玩具销售,还将发布参考指南和操作软件,用于改装制造或者客户化定制。我们将公布这种大脑控制装置如何真实工作以及如何使用红外信号控制直升机的教程。我们正在测试一种模型,通过脑电波对直升机进行遥控指挥,它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

  迷箱轨道公司采取了独特的球形设计,从而避免直升机叶片与墙壁、天花板等物体发生意外碰撞。该公司指出,尽管通常情况下远程遥控直升机都被认为容易毁坏,但我们对最新建造直升机的质量和弹性十分满意。

(中国科技网)

 

请去以下本文的‘回复’阅读更多的资料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eacepink3 to add comments!

Join Peacepink3

Votes: 0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由脑电波控制轮椅问世 仅凭"想象"就可移动

    2013-08-06 18:31:41 来源:科技日报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8-06/content_9784955.html

     

    [提要]  阿根廷科研人员日前结合自动化控制和大脑神经学,研制出一种新型轮椅,它能根据使用者的脑电波信号指令完成移动任务。同样基于脑电波控制原理,这种轮椅上的传感器和电脑还能根据使用者的视线在“前进”、“后退”等显示器“字样”上的停留时间,解读其控制意念,进而完成操控。
     

      阿根廷科研人员日前结合自动化控制和大脑神经学,研制出一种新型轮椅,它能根据使用者的脑电波信号指令完成移动任务。

      据阿根廷《号角报》2日报道,大脑由神经元组成,当人脑产生意念活动时,相关神经元会依次放电,当这种电荷到达头皮后,可被事先贴在头部的电极及解析装置转化为脑电波。

      假如这种意念旨在控制轮椅移动,那么轮椅上的电脑芯片可对由这种意念产生的特定脑电波信号进行解读,得出大脑“注意力集中度”指数,进而通过程序将该指数转换成控制指令,并由红外发射器操控轮椅移动。

      依据上述原理,阿根廷互动动力公司和罗萨里奥神经康复基金会共同研制出了这种新型轮椅。使用者只需戴上一个装有脑电波检测装置的头盔,便可仅凭“想象”控制轮椅移动,其灵敏度不亚于此前已有的手动轮椅操控系统。

      同样基于脑电波控制原理,这种轮椅上的传感器和电脑还能根据使用者的视线在“前进”、“后退”等显示器“字样”上的停留时间,解读其控制意念,进而完成操控。

      此外,研发人员还在轮椅前部设置探测装置,以便发现障碍物。如遇到阻碍,轮椅的自动驾驶系统便会“刹车”或提示使用者,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参加这项研发的科研人员表示,这种轮椅专为那些肌肉瘫痪者设计,能给瘫痪者带来独立行动能力。

  • CCTV13视频

    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5044

    中国科学家实现猴子大脑信号“遥控”机械手

  • 浙大实现猴子意念控制机械手 成果居世界领先
    发布日期:2012-02-22 09:14
     
    1329873271_561.jpg
    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里,“建辉”先生正握住实验设备,边上的机械手立刻依样画葫芦。 本报通讯员 卢绍庆 摄

      猴子一思考,机械手就行动

      浙大“脑机接口”研究走出了第一步,能帮助瘫痪病人最终达到康复目的

      昨天下午两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高等研究院实验室,5岁的猴子先生“建辉”,头戴一顶看上去很保暖的鲜蓝色毛线帽,笃定地坐在实验台上,准备表演。

      表演开始。只见“建辉”用手指,分别抓、勾、握、捏,拿到了实验人员交给它的可乐瓶、笔记本、胶带纸等物品。

      “做对了!”实验人员满意地朝它竖起大拇指,“建辉”心满意足地舔一口面前的饮料,咧开大嘴仿佛在笑。

      让人惊奇的是,同时在它不远处,一只本来没有思想的机械手,好像有了心灵感应般,“建辉”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几乎一模一样——3个手指捏起来;一根中指勾起来;整只手伸出去抓东西……

      别小看机械手这些似乎很简单的“动作”,这是浙大“脑机接口”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取大脑信号,翻译给机械手臂,让它执行你的命令。

      建辉目前是浙大“脑机接口”研究团队的最新“代言人”。浙大团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成功提取并破译了猴子大脑里,关于“抓、勾、握、捏”这4种手势的神经信号。

      信号是这样提取的:他们悄悄在建辉等猴子的大脑皮层里,分别植入两块4㎜×4㎜的芯片,上头各包括了96个电极。这些电极,能够全面、系统地采集猴子做一个动作时,大脑中的神经信号模式。

      建辉头戴的线帽里,有很大的名堂,那是联系猴子脑内芯片和实验室计算机的一个连接装置。

      建辉脑袋里有主意时,实验室的计算机就能实时捕捉到建辉的想法,分析页面上,马上会产生神经信号波普“语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医学领域的各路高手,利用获得的神经信号,解码并分类这些信号,从而成功截取建辉等猴子,做出“抓、勾、握、捏”这几个动作的信号。

      正是这些波普,控制了远处看着没有意识的机械手,让它顿生智慧。

      猴子动脑,机械臂也能乖乖听命。

      机械手的5个手指都能动,就这一点,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那么把芯片植入脑袋,猴子疼不疼?就只像粘贴创可贴一样,把电极粘贴在大脑皮层吗?

      记者询问了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的副教授朱君明,朱教授说,手术过程全身麻醉,在美国,植入芯片时间最长的猴子,已经在脑袋里装了5年这种芯片,没有出现过身体和情绪上的问题。通讯员 周炜 记者 章咪佳

  • 丰田造世界首辆意志控制自行车 可自动变速(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11-11-23 10:26
     
    http://www.enorth.com.cn  2011-11-23 10:26
  • 曝美军机器人兵团关键 人脑进行直接操纵

    来源:凤凰播客  发布时间:2012-02-29 09:42:23  时长:00:33 

    http://v.ifeng.com/mil/worldwide/201202/c386ce16-353e-48f9-9a43-05248ab60b03.shtml

  • 盘点当今14种新兴人机交互技术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0-11-12 作者:pjtime资讯组
    自计算机以一个庞然大物的笨拙体态出现直到现在,它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已经被公认为解决医疗、教育、科研、环保等各类重大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从人逐渐适应计算机再到计算机不断适应人的互动过程中,人机交互技术也不再局限于键盘输入、手柄操作,而是以更加新奇的方式出现:手指的微小动作、声波在空气中的振动、眼珠和舌头的转动,都可以实现信息传递,完成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

        2008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提出“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的概念,并预言人机互动模式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电脑的键盘和鼠标将会逐步被更为自然、更具直觉性的触摸式、视觉型以及声控界面所代替。而随着技术的精进,“有机用户界面”(organic user interface)也开始悄然兴起——生物识别传感器、皮肤显示器,乃至大脑与计算机的直接对接,无疑都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未来学家》杂志5/6月号刊登的文章,就对当前正在研发或者已投入商用的各类人机交互技术进行了盘点。

        触摸式显示屏

        触摸式显示屏在很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安装在机场或者商场的Kiosk自助服务设备,游客或购物者通过手动触摸屏幕,就可以查询相关信息,办理登机手续,甚至购买报纸。

        2007年,微软公司推出了“桌面”(Surface)计算机,带来了全新的触摸式人机交互模式。这款酷似咖啡桌桌面的平板电脑完全摒弃了鼠标和键盘,通过声音、笔或者触摸就可以完成编辑、浏览图片或者直接订餐等操作。其显示屏隐藏在硬塑料板底下,依靠一套摄像机系统捕捉人发出的指令动作,然后进行分析、理解并加以执行。更令人称奇的是,只要将手机、播放器等物品放到其表面,电脑就能自动识别并进行文件传输。由于“桌面”计算机的屏幕可以分割,并且使用了多点触控技术,可方便多达10个用户同时使用。

        而今年6月,“桌面”将迎来一个强劲对手,索尼公司计划推出一款名为AtracTable的茶几电脑与之一较高下。AtracTable也可以与放在它表面的手机等设备进行交流互动。另外,该款电脑中还集成了年龄、性别、情绪等分析系统,可以智能识别使用对象。索尼的目标是将之推广到各种使用环境,包括游戏行业、工业、医疗市场和零售业等。

        柔性显示屏

        超薄、超轻的柔性显示屏已经走出实验室,很快就会进入市场“打江山”。很多评论人士认为,使用能够随意折迭卷曲的柔性显示屏制造的电子书就是未来的纸张。

        目前电子书阅读器的柔性显示屏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可以主动发光但却会给读者的眼睛带来刺激和伤害的有机发光二极管(LOED)显示屏、需要使用背景光的液晶显示屏(LCD)、以及用在亚马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上的由美国E-Ink公司利用电泳显示技术制造的电子纸。

        不同的显示技术之间各有优劣,因而拥有不同的应用市场,比如,LOED显示屏的刷新率更快,而E-Ink公司的电子纸则更加节能。在将来,报纸、杂志甚至服装、墙面都可以变成显示屏,向我们展示一幅幅动态画面。

        3D显示器

        尽管3D电影早在90年前就已经问世,但2010年才算是真正的“3D元年”,索尼、松下和其他厂商纷纷宣布自己生产的3D电视机年内即可上市销售,将3D影像从电影院搬进客厅已是指日可待。

        目前的3D电视机仍然需要观众佩戴特制的眼镜才可以收看节目。眼镜的规格大致分为主动式快门3D眼镜和偏光3D眼镜两种,并且没有通用的工业标准,由各厂商自行研制。

        虽然产业界认为,近期3D电影在全球票房大卖,预示着家庭市场已经做好了迎接3D的准备,不过,普通观众是否能够忍受连续好几个小时戴着特制眼镜看电视还是个未知数。而据专家预测,无需佩戴眼镜就可收看节目的3D电视机大概还要再等10年左右才会推向市场。

        视网膜显示器

        视网膜显示器能够通过低强度激光或者发光二极管直接将影像投射到使用者的视网膜上,具有不遮挡视野的特点。

        这一概念是在20多年前提出的,但直到近些年来技术进步才让各种不同的视网膜显示变得可行。比如边发射发光二极管,其比面发射发光二极管的光输出功率大,但比激光的功率要求低,将其应用于视网膜显示器,可提供一个亮度更高而成本更低的选择。与传统显示器相比,视网膜显示器的亮度-功率比更高,能耗也会相应地大幅降低。

        视网膜成像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车载平视显示器,可将重要的驾驶信息投射在汽车的前风挡玻璃上,司机平视就可以看到,从而可以提高行车安全;此外还可为执行军事任务的士兵提供最优路径和战术信息,并且在医疗手术、浸入式游戏行业也大有作为。日本兄弟公司曾在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展示了全球首款视网膜显示器。该公司最近宣布,计划于今年发布一款使用红光、绿光和蓝光激光二极管的商用视网膜成像显示器。

        地理空间跟踪

        地理空间跟踪的应用潜力才刚刚开始展现,在未来几年中有望取得巨大的技术进步。智能手机配备的全球定位系统、定向仪和加速度计可以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来帮助使用者确定大概地点和方向。而技术的改进将有可能使跟踪的精度提高到误差不超出1毫米。

        很多针对手机开发的现实增强应用,如基于位置的营销、旅游帮助和社交网络等,都使用了地理空间数据,可以提供基于使用者所处方位的关联信息。在未来几年内,随着跟踪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以及无线网络进一步提速,这块市场将会大幅增长。

        Surface能给人带来全新的触摸人机交互方式,但是索尼将会在自己的设备上加入更多新的技术,例如光学跟踪,可以分析人体的动作和手机,包括身体、手臂、手、手指等等,另外索尼还在设备中集成了年龄、性别、情绪等分析系统,可以智能识别使用对象。

        动作识别

        动作识别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可得到应用,如可穿戴式计算机、隐身技术、浸入式游戏以及情感计算(一种可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侦测、分类、组织和回应的系统或应用,可以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等。过去大部分动作识别系统重点分析的是脸部和手部的动作,不过现在,研发人员也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身体姿势、步态和其他行为举止上来。

        一些具有动作识别能力的控制设备已经达到了消费者水平,比如任天堂的游戏主机Wii,其主要控制器Wii Remote作为单手操作的遥控器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其配备了运动传感器,可以对移动和倾斜动作作出判断,将玩家手臂、手腕以及手的动作真实地反映在游戏中,从而与电视荧幕上的虚拟物件产生互动。

        与此同时,动作识别系统也开始进入医疗领域,医生无需触碰键盘或者屏幕就可以操控数字影像。

        触觉交互

        触觉交互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最新技术,其可借助人的触感,产生一种虚拟现实的效果。触碰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感受,包括轻碰、重碰、压力、疼痛、颤动、热和冷,因此人工模拟这些感受的方式也各异。

        触觉交互技术已经开辟了多种可能的应用领域,包括虚拟现实、遥控机器人、远程医疗、工作培训、基于触觉的三维模型设计等。而在电子商务方面,触觉交互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顾客在网上购买服装之前,可以先感知一下衣料的质地,然后再做决定。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个被称为“触觉雷达”(Haptic Radar)的项目,通过对使用者周围几米内的环境进行探测,然后将相关信息转换成颤动或者其他感官刺激传达给使用者,从而提高其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对于失明的人来说,这种触觉雷达可以让他们在行走过程中避免与身边的人或者物体相撞。

        随着技术进步,触觉交互最终或许可以让我们拥有之前从未曾体会过的一些感受。

        可触式(实体)用户界面

        可触式(实体)用户界面是自然用户界面的一种,这种设备的奇妙之处在于,它集合了多种功能于一体,比如手机、照相机、遥控器等,并且会随时“变身”,而这完全取决于用户抓握它的方式。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去年推出了一个名为“肥皂块”(bar of soap)的装置,其外形与一块洗衣皂相差无几,但是,如果用户像拿手机一样拿着它,它就会变换出一个带健区的触摸屏;如果像拿照相机一样拿着它,它又会自动转为液晶取景器。其中的奥秘就是“肥皂块”带有的一个三轴加速计和72个表面传感器,可以追踪用户手指位置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判断应该“变身”为手机、照相机、遥控器、掌上电脑还是游戏机。

        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另一个发明,是一款与曲奇饼差不多大的计算机,被称为Siftable。其虽然个头小,却同样拥有图形显示、邻域检测、运动感应和无线通信功能。如果将多个Siftable排列组装,就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交互应用,比如数学游戏、音乐创作、色彩混合、图片整理或者情节串联图板游戏等,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大有帮助。

        语音识别

        能够直接与机器交谈的能力在很多领域都会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如果双手可以因语音识别系统得到“解放”,开车,修理发动机,烹饪一道美餐,或者实施一台手术,这些活动都能够从中获益。

        目前,语音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呼叫路由、家庭自动化、语音拨号以及数据录入等服务。针对国际旅行者的语言对语言翻译器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大概再过几年,人们就能买到全球通用的实时翻译器了。

        无声语音(默读)识别

        通过默读识别,使用者不需要发出声音,系统就可以将喉部声带动作发出的电信号转换成语音,从而破译人想说的话。但该技术目前尚处于初级研发阶段。

        在嘈杂喧闹的环境里、水下或者太空中,无声语音识别是一种有效地输入手段,有朝一日可被飞行员、救火队员、特警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所运用。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利用无声语音识别系统来控制机动轮椅车。对于有语言障碍的人士,无声语音识别技术还可以通过高效的语音合成,帮助他们同外界交流。如果这项技术发展成熟,将来人们网上聊天时就可以不必再敲键盘。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正在开发一套无声语音识别系统。研究人员表示,当一个人默念或者低语时,不论有没有实际的唇部和脸部动作,都会产生相应的生物学信号。他们开发的这套识别系统在人体下巴和喉结两侧固定钮扣大小的特殊传感器,可以捕获大脑向发声器官发出的指令并将这些信号“阅读”出来。这套系统最终将会整合进宇航员的舱外活动航天服上,宇航员可以通过它向仪器或机器人发送无声指令。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恰克·乔金森表示,几年之后,无声语音识别技术就能够进入商业应用。

        眼动跟踪

        眼动跟踪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使用能锁定眼睛的特殊摄像机连续地记录视线变化,追踪视觉注视频率以及注视持续时间长短,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被跟踪者。

        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和广告商开始追捧眼动跟踪技术,他们可以根据跟踪结果了解用户的浏览习惯,合理安排网页的布局特别是广告的位置,以期达到更好的投放效果。德国Eye Square公司发明的遥控眼动跟踪仪,可摆放在电脑屏幕前或者镶嵌在屏幕上,借助红外技术和样本识别软件的帮助,就能记录用户视线目光的转移。该眼动跟踪仪已在广告、网站、产品目录、杂志效用测试和模拟研究领域进行了应用。

        由于眼动跟踪能够代替键盘输入、鼠标移动的功能,科学家据此研发出了可供残疾人使用的计算机,使用者只需将目光聚集在屏幕的特定区域,就能选择邮件或者指令。未来的可穿戴式电脑也可以借助眼动跟踪技术,更加方便地完成输入操作。

        电触觉刺激

        通过电刺激实现触觉再现,可以让盲人“看见”周围的世界。

        英国国防部已经推出了一款名为BrainPort的先进仪器,这种装置能够帮助失明者用舌头来获知环境信息。

        BrainPort配有一副装有摄像机的眼镜,一根由细细电线连接的“棒棒糖”式塑料感应器和一部手机大小的控制器。控制器会将拍摄到的黑白影像变成电子脉冲,传到盲人使用者口含的感应器之中,脉冲信号刺激舌头表面的神经,并由感应器上的电极传到大脑,大脑就会将感知到的刺激转化成一幅低像素的图像,从而让盲人清楚地“看到”各种物体的线条及形状。该装置的首个试用者、失明的英国士兵克雷格·卢德伯格现在已经能够在不靠外力辅助的情况下独立行走,进行正常阅读,并且他还成为了英格兰国家盲人足球队的一员。

        从理论上来说,指尖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能够像舌头一样被用来实现触觉再现,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大脑所感知到的图像的清晰度将大幅提高。在将来,还可经由可见光谱之外的脉冲信号来刺激大脑形成图像,从而产生很多新奇的可能,比如应用在可见度极低的海域使用的水肺潜水装置。

        仿生隐形眼镜

        数十年来,隐形眼镜一直是一种用于矫正视力的工具,而现在,科学家希望将电路集成在镜片上,打造出功能更强大的超级隐形眼镜,它既可以让佩戴者拥有将远处物体“拉近放大”的超级视力,显示出全息图像和各种立体影像,甚至还可以取代电脑屏幕,让人们随时享受无线上网的乐趣。

        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科学家们就利用自组装技术,使纳米大小的细粉状金属成分在聚合体镜片上“自我装配”成微电路,成功地将电子电路与人造晶体结合在一起。该项目负责人巴巴克·帕维兹称,仿生隐形眼镜使用了现实增强技术,可以让虚拟图像同人的视野所及之处的真实景象相迭加,这将完全改变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方式。一旦最后设计成功,它可以把远处的物体放大到眼前,可以让电游玩家仿佛亲身进入到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也可以让使用者通过只有自己能看到的“虚拟屏幕”无线上网。

        由于这种隐形眼镜会始终与人体体液保持接触,其也可被用作非侵入式的人体健康监测仪,比如监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帕维兹预测,类似的监测仪器在5年到10年内就可能面世。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也被称为“脑机接口”,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即使不通过直接的语言和行动,大脑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借由这条通路向外界传达。

        人机界面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两种。在非侵入式人机界面中,脑电波是通过外部方式读取的,比如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可以解读脑电图活动。以往的脑电图扫描需要使用导电凝胶仔细地固定电极,获得的扫描结果才会比较准确,不过现在技术得到改进后,即使电极的位置不那么精准,扫描也能够将有用的信号捡取出来。其他的非侵入式人机界面还包括脑磁图描记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

        为了帮助有语言和行动障碍的病患,美国、西班牙和日本的研究人员近年来已经相继开发出了“意念轮椅”,这些装置都是利用外部感应器来截获患者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然后将信号编码传递给电脑,再由电脑分析并合成语言或形成菜单式操控界面,来“翻译”患者的需求,并让轮椅按照这些需求为患者服务,让他们真正做到“身随心动”。

        去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医学博士生亚当·威尔逊戴上自己研制的一种新型读脑头盔,然后想了一句话:“用脑电波扫描发送到Twitter上去。”于是这句话出现在了他的微博上。由于技术限制,该设备每分钟只能输入10个字母,但却显示了可观的应用前景。闭锁综合征患者(意识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但因身体不能动,不能言语,常被误认为昏迷的病人)和四肢瘫痪者都有望依靠大脑“书写”文字、控制轮椅移动来重新恢复部分功能。

        而侵入式人机界面的电极是直接与大脑相连的。到目前为止,侵入式人机界面在人身上的应用仅限于神经系统修复,通过适当的刺激,帮助受创的大脑恢复部分机能,比如可以再现光明的视网膜修复,以及能够恢复运动功能或者协助运动的运动神经元修复等。科学家还尝试在全身瘫痪病患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并成功利用脑电波来控制电脑,画出简单的图案。

        美国匹兹堡大学去年在开发用大脑直接控制的义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在两只猴子大脑运动皮层植入了薄如发丝的微型芯片,这块芯片与做成人手臂形状的机械义肢无线连接。芯片感受到的来自神经细胞的脉冲信号被电脑接收并分析,最终可转化为机械手臂的运动。试验结果显示,这套系统行之有效。猴子通过思维控制机械手臂抓握、翻转、拿取,行动自如地完成了进食动作。

        除了医疗领域,人机界面还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应用。比如家庭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是谁在房间里面而自动调节室温;当人入睡之后,卧室的灯光会变暗或者熄灭;如果有人中风或者突发其他疾病,会立即呼叫护理人员寻求帮助。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机界面都采用的是“输入”方式,即由人利用思想来操控外部机械或设备。而由人脑来接收外部指令并形成感受、语言甚至思想还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

        不过,神经系统修复方面的一些应用,比如人工耳蜗和人造视觉系统的植入,可能开创出一条新思路:有一天科学家或许能够通过与我们的感觉器官相连,从而控制大脑产生声音、影像乃至思想。但与此同时,随着各种与人类神经系统挂钩的机械装置变得越来越精巧复杂、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且逐步拥有远程无线控制功能时,安全专家们就要担心“黑客入侵大脑”的事件了。


    带上你的思考帽 

    消费电子:通过思想控制事物曾经是神话、恶作剧和科幻小说的东西,现在正快速变为现实

    Sep 3rd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人类神往意志移物已逾千年。最初,这是上帝的专能;后来巫师也会了。在十九世纪晚期,后人所知的‘心灵致动’作为通灵学的一个萌芽领域成为合法的研究对象。后来,它在唯理性主义的二十世纪沦落至声名狼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降,它又在更被科学接收的外衣下走向了复兴。

    用思想移物没什么特别的神奇。人类每次移肘、呼吸的时候都在展示这种神技,靠的就是向有关肌肉发送电脉冲。如果我们能检测到并解释出这些电信号,这个论点就证毕了。理论上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只能操纵思考者身体而不能操作其他物体。实际上,在近二十多年,脑-机接口(BCI)通过将电极植入颅骨,已能让瘫痪病人控制计算机鼠标、机器臂和轮椅了。

    现在,电极固定于而非钻入头皮的非侵入式BCI终于成为原需植入复杂手术过程的一种可实用选择。脑电流记录仪(EEG)能在头皮上测量脑电活动。它被临床用来诊断癫痫、昏迷和脑死亡已有很长时间;同时它也作为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去年,奥地利的一家名为古戈科技(Guger Technologies)的公司发布了一套应用EEG让瘫痪病人打字的系统。系统在一个网格中一个接一个的高亮显示字母。所要字母出现的时候,EEG脑套提取大脑与识别它相关的活动。以每分钟五至十个字符的速率进行,此过程很慢且麻烦,但它毕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和他人交流的方法。本设备还可用于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命令计算机读出一段文字或向电视等外部设备发出指令。

    跟踪跳动的蓝点


    西班牙Zaragoza大学的一个由Javier Minguez领导的小组使用相似性原理开发出了一些有前景的原型机。其中一个原型机是带有屏幕并能在上面产生3D地图的轮椅。一个蓝点在地图上不同点间跳动,当蓝点命中期望目的地时,EEG电极获取这个信息,控制轮椅驶向此点。另一个原型机能让严重残疾的病人使用连接到因特网的实时视频摄像机。这能让他们虚拟的参加一个家庭聚会。Minguez博士也是开发机器臂的小组的一员,这个小组开发的机器臂能帮助病人拿到饮料或喂自己饭吃。 Zaragoza大学已经建立起一种让产易股制度来商业化这些研究。Minguez博士预计在2014年前会做出一个完全成熟的设备。

    得到有用EEG结果所需的电极数量正稳步下降。近年来已有多种EEG设备发布,它们装有比高端套件数量少的传感器,特别应用在视频游戏中。五月,一个总部在新西兰被称为Thought-Wired的组织展示了一套叫做Emotiv EPOC的系统。本系统使用商业可用的14传感器头套,价格大约300刀,为意识游戏设计,可用作只能家居控制器。它能让残疾人控制灯泡、打电话、操纵空调以及进行其他简单任务。

    使用基本头套玩计算机游戏的早期努力并不是那么精彩。2009年发布的两款基于头套的游戏杆——Uncle Milton’s Star Wars Force Trainer和Mattel’s Mindflex——通过比对不同频率的脑波计量玩家的注意力和休闲水平,进而通过风扇的气流控制小球起落。

    然而,后来头套价格下跌,催生了多种很好的产品。比如,德国的研究者使用Emotiy头套构建了一个设备,此设备能使驾驶员通过脑子想来控制汽车左右转、加减速。七月份丰田首次发布了一款概念自行车PXP,它带有一个思维控制的传动移位机械装置。

    同时,一家叫做Myndplay的英国公司正在制作一部交互短片,观众可以进入主人公角色,通过集中精力或者放松来影响情节。Myndplay的老板Mohammed Azam认为本技术具有娱乐之外的潜力。例如,他在攻关的一个应用中,用户必须在多种约会情景下保持冷静。其他的项目还有工作面试培训和一个帮助治疗压力和恐惧症的虚拟治疗应用。Myndplay 将于九月十五日在东京游戏展会上发布其最新的产品。

    四月,加州EEG头套生产商 NeuroSky推出了其100刀档级脑波头套,将传感器数目减低至一个。能滤除外部电活动致干扰的算法使之成为可能。美国奥林匹克射箭队使用此公司的技术帮助运动员达到并保持姿势。 NeuroSky的伙伴B-Bridge International推出了一个装有两个EEG传感器的高尔夫球帽,称为BrainAthlete。它能画出运动员在竞技中的重要时刻的集中度水平曲线,通过这个曲线,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避免分神。

    同样,也有一些显然肤浅的EEG技术应用产品。比如一对头上戴的猫耳朵,当佩戴者集中注意时竖起来,当TA放松的时候倒下。一次性玩具的视频在网上是如此的畅销,以致其创造者——日本的Neurowear——考虑大量生产。

    不仅是娱乐和游戏


    更严肃的,今年初Myndplay游戏和交互式电影用来作为减少狱中18-25岁囚徒再次犯罪率和反社会行为计划的一部分。Chrysalis项目先锋队长官David Apparicio说道:“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向他们展示如何培养更好对自己思想过程进行控制的极好的工具。”他希望委托制作定制版的内容来测试年轻犯罪分子面对被挑战斗殴或被邀犯罪时的反应。


    SpeedMath是一款使用NeuroSky 头套的游戏,旨在鼓励更集中注意的工作,能给出学生在哪种任务上需要最多的脑力努力。Carnegie Mellon大学Pittsburgh分校的Jack Mostow使用NeuroSky头套来区分在阅读简单和复杂句子时候的脑活动模式。他认为,这意味着EEG能被用来对学生因材施教。


    市场研究公司也搭上了BCI班车。神经市场的尚新领域支持者鼓吹非植入式BCI是一种供公司获得有关消费者如何认识其产品、包装或广告的洞见的方法。三月,总部位于加州的NeuroFocus展示了他们号称是第一台医用级的EEG头套。这家公司在其神经市场活动中使用传统的EEG设备已逾五年,最近被一家大型研究公司 Nielsen收购。公司的最新无线头套Mynd将分别装有32个和64个传感器,从9月份开始商业化应用。公司老板A.K. Pradeep说,通过测量注意、承诺和记忆保持,它的设别能够测出一则广告的购买意愿、创新因子和理解度。

    另一些不再认为神经市场是垃圾科学,至少现在不认为了。Phil Harris在Melbourne大学的关于神经市场讲座中说,尽管有证据表明基于EEG的测试能反映对市场商人兴趣的认知过程,但是目前没有发表的证据显示可移植干电极系统提供了一个对这些过程的可靠窥览。Advertising Research Foundation是一个工业实体,最近得出一个神经市场技术的评估。不过,NeuroFocus和另一家使用干EEG头套进行市场研究的EmSense公司拒绝参加。Dr Pradeep说,他认为ARF在其估计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有瑕疵的。参与的八家公司被要求分析同一场关于牙膏品牌的广告活动,却得到了大为不同的结论。

    让意识飞


    使用BCI的艺术家不会面临这样的吹毛求疵。在曼彻斯特五月举办的FutureEverything节上,Marcos Lutyens创造了一个交互式多媒体应用,能将人喝伏尔加鸡尾酒的EEG读取内容转变为多彩的实时可视显示。来自加州的图画设计师Chris Meyer使用这种技术控制他的Nerf枪,使得它能仅通过思想就能射出泡沫子弹。另一些艺术家则走的更远。一个来自多伦多的艺术家群体使用一个连接在煤气罐上的NeuroSky头套来产生7米的火焰。

    正如我们能预料的,不是所有人都对用一个更深刻的BCI调停类取代人类的传统、手臂长度关系很热情。Tübingen大学的医疗伦理学家Jens Clausen警告说,游戏中过度使用BCI会以一种传统游戏不曾的形式改变大脑活动,而人们对这些还只是粗浅的理解。模糊思考一个动作和实际执行它之间的界限导致一些棘手的道德和哲学问题。

    照实际来看,这项技术貌似将会平稳快速发展。正如Emotiv的联合创始人Tan Le去年在TED大会上所言,“实际上我们仅仅是在可能的表层上开拓而已。”不过,这些开拓时刻都在变深。

This reply was deleted.